师资队伍
课题项目
“国际体系的演变”,2014年中外办重大课题负责人
“复杂系统思维与中国外交战略规划”,2012-2013年北京规划办重大课题,负责人
“美国对华中长期战略”,国家哲学社科重大项目2008年度课题,负责人
另有外交部委托课题若干
科研成果
专著:
《美国的亚太联盟》,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
《新开局——复杂系统思维与中国外交战略规划》,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4年
译著:
《20世纪国际关系史》(合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主编:
《东亚地区合作与中美关系》(编著),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国际安全概论》(联合主编),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
《国际关系学名著导读》,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年
《美国对华中长期战略研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
《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外交学院联合国研究论文选集》(联合主编),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年
参编:
《简明国际关系史1945-2002》,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
代表性论文:
“克林顿访德与美对德政策的调整”,载《外交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第49-52页
“新闻媒介与美国对外政策”,载《国外社会科学情况》1998年第6期,第43-44页
“《稳定的单极世界》评介”,载《美国研究》2000年第1期,第133-146页(被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00年第6期转载)
“关于冷战起源的几种解释”,载《外交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第34-39页(被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00年第9期转载)
“50年代初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及外交影响”,载《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第16-22页
“美韩同盟及未来走向”,载《外交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第62-66页(被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01年第9期转载)
“美日经贸关系与美日联盟”,载《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第30-35页
“亚太冷战格局再认识”,载《国际观察》2001年第5期,第21-26页
“冷战后美国亚太联盟战略的调整”,载《外交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第29-35页
“认知联盟理论评析”,载《欧洲研究》2003年第1期,第80-91、158页
“美国亚太联盟的理论分析”,载《亚洲论坛》2003年第4期,
“冷战后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调整与联盟政策”,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第27-33页(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04年第4期转载)
“试析毛泽东在出兵朝鲜问题上的决策及外交影响”,载全国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毛泽东与当代中国》,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
“试论澳新美同盟的历史演变”,载《国际论坛》2005年第2期,第18-23、79页(被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05年第7期转载)
“中美之间的认识差异——美国视角分析”,载《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第75-80页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结构学说——评析苏珊·斯特兰奇的《国家与市场:国际政治经济导论》”,载《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第13-18页
“东亚安全模式:共存、并行还是置换?”,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11期,第18-23页(被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06年第2期转载)
“美国的台海维持现状政策探析”,载《太平洋学报》2005年第12期,第36-45页
“联盟管理理论与联盟管理困境”,载《欧洲研究》2006年第4期,第111-125、159-160页
“论中美关系的和而不同”,载《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57-60页
“从二次台海危机看美台军事合作困境”,载《历史教学》2006年第10期,第17-22页(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7年第3期转载)
“中美关系的和而不同”,载《国际问题研究》2007年第2期,第3页
“美国与新西兰联盟的裂痕”,载《世界历史》2007年第2期,第56-63页
“高等教学管理机制浅论”,载秦亚青主编:《教育管理与创新型人才培养》论文集,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
“和平边缘理论——美国对朝新政策”,载《中国与世界观察》2007年第3、4期合刊
“中国的大国和平战略”,载《当代世界》2007年第11期,第18-20页(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08年第2期转载)
“中美竞争性相互依存关系探析”,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3期,第25-32页(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08年第6期转载)
“西方社会为什么总是误读中国”,载《当代世界》2008年第5期,第33-35页(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08年第8期转载)
“关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构建的几点思考”,载《国际论坛》2008年第3期,第50-55、80-81页
“中国新外交新在何处?”,载《当代世界》2008年第8期,第17-18页
“中国外交更趋务实和国际化”,载《中国与世界观察》,2008年第3、4期合刊
“中美关系需要实现四大超越”,载《国际问题研究》2009年第1期,第2页
“奥巴马政府的东亚安全政策考量”,载《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17-19页
“中国外交走向全球主义”,载《中国与世界观察》2009年第2期
“未来的中国外交要重大局谋长远”,载《当代世界》2009年第9期,第13-16页
China –US Strategic Cooperation on the nuclear issue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its influence”, Sino-US Relations and the Korean peninsula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09 September 11, Organized by KAIS The Korean 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如何认识当今世界?——复杂系统观的启示”,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10期,第41-50页
“中国应在韬光养晦政策下有所作为”,载《中国与世界观察》2010年第1期
“后危机时代美国的亚洲战略”,载《中国与世界观察》2010年第2期
“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调整探析”,载《战略与管理》2010年第5、6期合刊
“朝核问题:困境与前景”,载秦亚青主编:《东亚地区合作:2009》,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
“不对称相互依存与合作型施压——美国对华战略的策略调整”,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12期,第31-53、153页
“美国的东亚战略与对华战略”,载《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19-28页(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11年第4期转载)
“东亚需要一个更包容和普适性的安全机制”,载《中国与世界观察》2011年第1期。
“美国对华战略底线与中美冲突的限度”,载《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第21-31页(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12年第5期转载)
“美国对华战略的国际与国家因素”,载《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第59-65页
The impact of the media and think-tanks on Sino-Indian relations”, Dipankar Banerjee and Jabin T. Jacob eds., Military Confidence-building and India-China Relations, Pentagon press, 2013
“中国的外交政策变强硬了吗?——如何理解中国新外交”,载《当代世界》2013年第3期,第23-27页(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13年第5期转载)
“复杂系统思维的整体观与中国外交战略规划”,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第9期,第145-154页
“中美在朝核问题上的战略合作及影响”,载成均馆大学东亚学术院《中国观察》2013年第4期
“战略转型期的中国外交战略规划”,载《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第1-15页(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14年第2期转载)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ast Asian Security Cooperation”, Petr Drulak eds., Non –Western Reflection on Politics, Frankfurt: Peter Lang edition, 2013
“中国外交战略观念的转变”,载《当代世界》2014年第2期,第17-21页(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14年第4期转载)
“运用复杂系统思维指导外交实践”,载《瞭望周刊》2014年第28期
Changes of China`s Diplomacy Strategy, 《当代世界(英文版)》,Semi-annual No.1, 2014
“中美在东亚地区的战略分歧与化解”,载《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第1-20页
“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推动”,载《当代世界》2016年第6期,第4-8页
四、社会兼职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秘书长
中国外交学会理事
对外友协美中关系委员会理事
中国裁军协会理事
北京市教学名师
国务院特殊津贴
五、奖励荣誉
专著《美国的亚太联盟》获2008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北京市社科规范办项目《北京市民国际意识调查》获2008年优秀项目奖;
论文《如何认识当今世界—复杂系统观的启示》获得2010年第九届外交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专著《美国的亚太联盟》获2008年外交学院第八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论文《东亚安全模式:共存、并行还是置换》获2006年外交学院第七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论文《美韩同盟及未来走向》获2002年外交学院第五届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