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流
10月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同济大学联合主办,由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同济大学文科办公室、同济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共同承办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周”高端论坛在同济大学开幕。来自同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英国埃塞克斯大学、英国利兹·贝克特大学、复旦大学、山西大学、台湾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机构的数十位专家学者齐聚中法中心C401会议室,围绕“危机与变革:面向全球共同问题”这一主题,探讨全球化进程中世界与中国共同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展示各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为面向未来推进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发展,汇聚富有创造性的学术共识和思想智慧。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常务副总编王利民以及法国西巴黎大学荣休教授雅克·比岱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同济大学副校长吕培明主持。
伍江副校长在致辞中提出,中国的综合国力增长与国际影响力提升都应归功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正确引导。“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而不断谱写新章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使命。面对当前不断涌现的全球共同问题,我们应当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努力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当今世界具体情况相结合,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当今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领域,不断形成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成果,不断升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从而为人类探索更加理想的生活方式提供更加有效的新思想与新方案。
王利民副总编指出,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同海内外的重要学术机构创办了诸多高端学术平台,其核心宗旨是以最快的速度、最直接的互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本次论坛的主题反映了我们对人类社会现状的把握与未来的展望——只有客观地面对当代中国与世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汇聚全球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乃至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学者的富有创造力的思想智慧,才能把握我们未来的命运,开拓丰富多彩的发展道路。当前,人类面临的最大的共同问题是“变化与不确定性”,马克思主义依然能够为人类历史的进步与文明的延续提供着智慧的启迪。而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道路探索,也为当今世界的理论讨论提供了富有价值的背景思考。在全球化的时代,对话交流是面向全球共同问题的最佳出路,而这也是此次“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周”高端论坛举办的要义所在。
雅克·比岱教授表示很荣幸来到同济大学与中国学者交流学习。他认为,哲学家之间鲜有机会能够真正地进行思想碰撞,此次论坛无疑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与机会。当前,中国步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阶段;而在马克思主义者当中,也有许多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向他们传递出了积极的信号。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眼中,我们需要构建起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群体与思想社群,从而对整个人类提供助力与贡献。
在会议的正式议程中,与会的部分专家学者根据组委会制定的相关议程进行了四场专题研讨,发表了颇具学理性和前沿性的主旨演讲或学术评论。
在第一场研讨中,兼任“世界马克思大会”主席的雅克·比岱教授提出了一种作为现代阶级结构的前提的“元结构”,即市场与组织之间的二维、两重的理性合作能力。以此为基础,他进一步为全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全球统治阶级”的思考纬度。复旦大学王凤才教授则从知识分子、市民社会、“民主集中制”等角度对葛兰西的国家概念进行了政治伦理学的诠释,从而尝试塑造葛兰西作为“政治伦理思想家”的形象。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院长菲利普·克莱顿教授创新性地提出了生态社会主义的第三个阶段——“有机马克思主义”。同时,他还就全球环境治理提出了五项原则,并表示“真正的和谐乃是广泛而有机的和谐”。山西大学的乔瑞金教授探讨了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内涵以及它与工业革命以来社会发展的实践和思想的内在关联。本场讨论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马克思主义部主任李放主持。
在第二场研讨中,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张雄通过对21世纪金融化世界的精神现象学解读,试图揭示21世纪人类精神本质与人的对象化世界相异化的问题。英国埃塞克斯大学资深教授罗宾·布莱克本结合美国的社会政策探讨了建立公用事业金融体系的必要性,指出公共财政机构应当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并受到一些鼓励以加强其可持续性与社会责任感。武汉大学教授何萍则从当今世界权力关系构成的角度,探讨了金融危机与当代全球话语霸权的问题。中央编译局研究员李义天结合加拿大学者凯·尼尔森的语境主义论述,尝试寻找确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思想与学科的合法性基础。本场讨论由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丁晓强主持。
在第三场研讨中,英国利兹·贝克特大学教授保尔·布莱克雷治基于对既有研究的批判性反思,细致解读了作为军事评论家形象的恩格斯,认为其军事思想也应当被理解为马克思恩格斯革命理论中的一部分。华中师范大学讲师李玲代表南京大学教授胡大平,对技术和现代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哲学层面的重新审视与理论批判。同济大学同济特聘教授门洪华则从全球治理危机应对的历史与理论出发,阐释了当前全球治理危机及其应对的进展与困境,系统探讨了中国应对全球治理危机的战略举措,归纳了中国推动全球治理转型发展的战略取向。台湾大学教授石之瑜结合中国的文化传统,以“治理力”和“治理性”为视角,探讨了中国在全球事务中所采取的不干涉主义。本场讨论由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院长菲利普·克莱顿主持。
在第四场研讨中,台湾“中研院”研究员何乏笔对德国哲学家霍耐特的著作《社会主义的理念》进行了跨文化省思,探讨了规范性悖论与功夫辩证视野下的“社会自由”概念。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荆学民从政治传播前提的信仰性、对象的针对性和策略的狡计性等三个方面,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政治传播思想的当代中国意义。同济大学教授王存刚则从理论视野、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上,系统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与时俱进的品格,并凝练出这一品格对于当下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张飞岸简要论述了中国模式对于全球问题应对与解决的可能性贡献。本场讨论由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副院长仇华飞主持。
总体而言,专家学者们基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需要和现实诉求,根据个人关注与擅长的研究领域,提出了发人深思的真知灼见。与此同时,与会的专家学者们还在会议过程中进行了精彩的观点交锋和理论争鸣,给全场所有参会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可以说,在跨越地域与学科的思想交互过程中,既有观点的汇聚,也有辩证的批判,而这种理性且充满激情的讨论氛围也是马克思主义本质特点的一种彰显与体现。
在闭幕式上,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罗宾·布莱克本教授表示,此次会议不仅引人深思,同时也具有卓越的贡献。正如同论坛主题“危机与变革”所反映的那样,“危机”也具有积极的一面,因为它会扫清路障让我们实现新的发展。或许世界的状况并不乐观,但这些负面信号却能够给予我们以警醒。故而,现在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危机”,而是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变革”。在这个层面上,中国树立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如果存在一个国家能够引领世界走出衰退,那个国家就应该是中国。
随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孙麾在致辞中指出,尽管资本主义引领了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但人类却仍在探索完善的经济体制和善治的政治体制。面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昔日聚焦于“中国如何融入世界”的国际议题,如今则开始关注“中国如何塑造世界”。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与西方的全球化截然不同:西方的全球化试图消灭文化的差异性,而中国则立足自身文化传统,致力于促进不同国家间的互相理解。面对共同的全球挑战,着眼于人类共同命运,更加彰显出马克思“东西方互补”思想的当代价值,更加需要我们携手化解风险、应对危机。在变革的时代任务中,既要对经典理论进行批判性的反思,也要站在全球化的高度体察人类发展的远方——而这也正是此次论坛的意义所在。
最后,闭幕式主持人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院长门洪华教授指出,面对危机与变革,我们不乏深入思考,但更重要是我们仍然面对未来充满希望,马克思主义的思考历久弥珍,更显示其哲学和现实价值,而中国道路的确立和完善正是其中最浓厚的一笔。一天半的讨论,大家不仅关注人类的命运,从政治、经济、哲学、战略等视角关注人类面临共同问题,并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不同的思路。本次论坛热烈探讨之际,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正式开幕并正在进行之中。这种契合为这次会议的重要性提供了一种注释。他表示,本届“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周”即将落下帷幕,但是会议中所讨论的问题依然存在,而相关的思考也会继续深入。对此,他代表主办方期待讨论的未来持续,期待与会学者的再次莅临同济大学,更期待依靠学者同仁的努力来塑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科研秘书刘笑阳博士供稿)